宋城

王安石登飞来峰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音频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3.闻说:听说。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5.自缘:自然是因为。缘:因为。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宋仁宗皇祐二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登高望远,借景抒怀,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承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巧妙地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自缘身在最高层”,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该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飞来峰上“千寻塔”的最高层,重点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尤其是后两句诗,已成为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对胜利充满乐观自信者的座右铭。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年)进士。嘉祐三年(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江苏南通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答案: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分)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浙江金华1.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答案: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四川广安10.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比喻(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最高层”比喻(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4)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借景抒情)、(托物寓理)。(5)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6)《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7)《登飞来峰》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或语意双关,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的句子。或借景抒情说理的句子)(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互勉或自励)之意。(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10)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文学常识填空本诗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答: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5.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当时的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8.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9.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1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12.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答: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作了铺垫(蓄势)。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的主旨)。

相关链接

1、朱自清:春

2、曹操:观沧海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王湾:次北固山下

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论语十二章》

7、刘禹锡:秋词·其一

8、李商隐:夜雨寄北

9、木兰诗

10、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1、杜甫:望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cyadian.com/scjq/49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