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宋城千古情,而且很喜欢,至少这十年来每次去杭州大约都要看一次,到目前已经有八次之多;因为宋城,所以我知道了黄巧灵,同时也知道了他的演艺导演生涯,更了解宋城模式。
可以说,以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为核心,融合文化与艺术为一身,借助游客到景区的未知心理及渴望,通过互动使之形成共鸣是非常成功的。记得在第一次看了宋城以后,笔者先后陆续看了喀纳丝、西安、开封的相关演艺,除了喀纳丝尚可,其他觉得很一般,河南的最垃圾,尤其是河南的那个北宋的演艺,简直是四不像,第一次看了一会儿就忍无可忍地离开现场,生怕再看一眼成了硬伤+内伤。第二次陪同事看,也是免费坚持到最好,尤其是戏曲穿插杨家将那段,正是让我觉得开封这个大宋的都城,现在做旅游基本没救了。
然而,今天看了张家界千古情,我对宋城演艺和张巧灵导演的水平,心中又多了一个平衡。如果仅从台舞效果和现场情景来看,包括演出人员的专业性,还是很不错的。但最大的问题是在湖南张家界这个历史文化并不厚重的地方,硬要做一个千古情,就有些牵强了。
我们估且不说这里的一些节目从宋城直接复制过来,只说每个章节的贯穿,都感觉特别的生硬。如果非要将张家界的由来和历史变迁融合到一起,完全成地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结合民族的传承和故事,甚至让人了解湘西,哪怕是匪患以及新中国的变化等等;但是反观之,从沧海桑田一下过度的武陵仙境,从开场观众第一次的感受来看,没人会感觉到略微突兀。但是从仙境一下子转到天子山传说,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天子山的由来?好吧,确实很感人,但是接下来的小城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成了硬伤了,再往下的马桑树激烈的场景让很多人为之流泪,满以后结果后下一场是新中国湘西的巨变和改革创新的故事,算是对革命及红包精神的再次推动,但是爱在湘西一出,大家都大跌眼镜,还有就是中间那个朝鲜族阿里郎的舞,与张家界有关吗?分明就是把宋城的一个节目拿来凑了数。
最后,在退场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评价,最多能听到的就是剧情太碎,张巧想展现的是什么大家不知道,既没看到张家界的美、也没看到当地民俗的特、更没看到历史传承中故事的精、还没看到从古到今的变与新中国发展大潮的实。本来当红军旗帜从后面慢慢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沸腾了,这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今天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但是节目戛然而止……
所以,很多人说就当个演出罢了,场面震撼,但看过了也就是看过了。再也没有人像回味宋城一样,想起了大宋的辉煌、想起了战乱和离散、想到了钱塘自古繁华的盛景、想起了水漫金山的悲壮,当哼起采茶小调的那种享受,听着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化蝶与时光隧道氛围营造交融在一起时,让所有的人都心生慈悲,感叹这对情侣。
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估计这与宋城的上市有关,融资下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模式复制,是资本市场的快速裂变和变现。所以,为了快速抢占市场,给股东们拿出业绩,宋城集团一下子在很多地方开始跑马圈地,然后是匆忙上马演艺,黄导估计也就是现场做做调研,然后相关项目总经理拿拿方案,最后上会通过后就开始复制和人力输出,然后就是很多游戏慕名而来,败性而归,一声叹息演得不错,但就是差那么一点。
差哪点儿呢?其实差的就是为了所谓的发展或者是资本回报,不顾及模式的延续性,生拉硬套僵尸般地进行复制,为了演出而演出,为了造景而造景;让所有的人感觉到宋城不再是一做复刻般的历史文化气息深厚的“城”,而不过就是一个套着“历史文化气息的”游乐场而已,何况这游乐场还有的建的十分粗糙、模式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区域也小的可怜。
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决定品牌,如果所有地方的千古情都是这个样子,久而久之千古情就成了一台可看可不看的戏,再没有了那种“借我一天,还你一千年”的气概和经典!
职场中,我们做的是专业,为了做而做,不精、不细、不传承、不严谨、不深入,这可是天大的忌讳,也是毁经典的敌敌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cyadian.com/scjq/4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