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

影视研究城市记忆在影视中赓续与传播


作者介绍

陶赋雯,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毕业,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访问博士生,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民间文艺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先后承担《影视美学》《新闻学导读》《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等教学任务。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指导国家级大创2项。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中国电视》《中国高等教育》发表CSSCI来源期刊1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文化研究》全文转载。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理论成果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江苏省专业报优秀作品二等奖”,被评为“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培养资助对象”。

城市记忆:在影视中赓续与传播

——以“文化南京”城市形象建构为例

引言

年,美国城市学专家凯文?林奇(KevinLynch)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首次提出现代意义中的“城市形象”(TheImageoftheCity)概念。我国学者对其定义是“所谓城市形象,通常是指城市带给大众的整体印象和感受,包含一座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景观、现代文明等内容。当城市的形象被大部分人所认同时,城市形象本身就有了社会文化意义,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文化资源。[1]”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城市自身蕴涵历史记忆、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其中,“城市记忆”(CityMemory)是一种“凝固于城市空间环境,反映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是人对城市空间环境意义的认识。[2]”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剧,城市同质化发展增强,“城市记忆”如何在现代传播中赓续,“世界城市能否再次在新的信息转播格局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世界、新形态、新平台中的新能量角色,这是对现有的世界城市和未来的世界城市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个最新课题。[3]”

美国社会学家伦德贝格将“传播”定义为通过符号中介而传达意义的过程。人们通过大众传播建构的符号世界来认知客观事物,感知城市的现实形象、传播形象和公众认知形象。在这一信息传播过程中,城市的现实形象客观存在,不易更迭;而城市的传播形象可塑性最强,能够直接影响公众对城市的认知。作为大数据信息时代最强势有效的传播工具,影视具有声像合一、直观可视、形象生动、情感体验等符号表征,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主动接受的传播范式,在其中植入“城市记忆”,可以实现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推广的高效传播,将“屏幕上的形象”发挥到最优价值,讲好城市故事,承续城市文脉。

一、“城市记忆”的影视建构、营销与传播现状

英国地理学家阿兰·R.H.贝克(AlanRHBaker)认为:“往日景观的形成与意义,反映了建构人们工作与生活于其中并加以创造、经历与表现的社会。但就其留存至今而言,往日景观作为文化记忆与特性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延续的意义。[4]”当下国内关于城市景观与文化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艺作品中的京津文化、海派文化、东北文化、晋中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文化产业先行地区考察上。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脉延宕的古都,城市记忆影视传播效果却并不明显,对历史景观的破坏,对文化记忆的漠视,导致本土文化资源与影视创作生产不相匹配。同时,资金渠道单一与融资手段缺失以及奖惩激励机制缺位,成为制约南京影视作品发展的瓶颈。“南京的影视剧创作基本处于小打小闹的自发状态,各个创意平台之间自立为王,数量少、质量差,很难出精品。[5]”

南京拥有近年的建城史,其中四百多年是作为国都存在,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四大古都”。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多系短命,而南京又屡经离乱浩劫。因此,这座城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是和“短命王朝”、“悲情城市”相联系,其城市形象在影视作品中被“放大”曲认为懦弱、被动与妥协的误读,如《屠城血证》()、《南京》()、《南京!南京!》()、《拉贝日记》()等电影作品。对于历史的见证者来说,伤痛哀恸刻骨铭心,背叛历史不可饶恕,但倘若总沉溺于历史涡旋,易造成对城市文化底蕴的误解与偏见,不利于新时期城市形象定位。近些年虽已出现些许反映和展现城市文化形象的影视作品,但无论在量级还是质性上,均与南京的历史文脉与日新月异现代化进程不相匹配。例如为配合南京承办青奥会而投资拍摄、作为经典电影《庐山恋》续集的《庐山恋》(),在南京石头城遗址公园、郑和宝船遗址公园、台城、新街口等地取景拍摄。但片中呈现出的南京风光与故事主题并不衔接,在光怪陆离、杂乱无章的景点堆砌中进行着电影蒙太奇的切换。这种商业化植入表现突兀,“简单串联植入旅游点,缺失古都文脉与自然韵味[6]”,蜻蜓点水地闪现“南京元素”景观,缺失城市精神内涵,看不到真正的“南京魂”。只有城市记忆科学定位和精准传播,才能彰显南京的“国际范”。

二、“城市记忆”影视建构、营销与传播的路径选择

“记忆是表现空间和地方意涵的一个积极要素,在明晰社会意义和认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7]”笔者认为,从“城市记忆”角度入手,如下五种路径对于提升城市记忆传播力,推进影视产业化发展,吸引人才、资本、生产力等资源要素不断涌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文化资源式记忆:影视品牌塑造

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记忆,有着无法取代的独特性与厚重感,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统一,是城市历史记忆符码和文化品格的生动体现。历史兴衰、掌故传说、名人轶闻,成为孕育和滋养影视作品的文化记忆宝藏。通过凝练文化资源记忆,挖掘城市文化元素,建立作品题材库,以视觉建构、塑造城市影视品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在宏观层面,采取整体推进和多元组合策略,借船出海,借势发力,引入世界顶级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等策划团队,推动省、市广电集团,民营影视公司和跨界投资的文化企业深度介入影视制作,成为创作投资主体;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来实现模块化生产,获取规模效益和集群优势;在政策、人才、资金、资源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资金审批步骤;整合影视制作业、演艺业、广告业、印刷业、出版业、发行业、会展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最大限度盘活现有形象资产,实现多元盈利模式,塑成对区域内外的强力吸引,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胸襟,为城市记忆的赓续传播创造更好的刊布载体、交流平台和投资环境。

以南京为例,深度开发文化资源记忆,重点推介六朝文化、明初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青奥文化等品牌记忆,将这些符合本土资源优势、宏大无形的文化资源视觉化、具象化、剧情化。通过植入式传播方式,即“在影视作品中将城市形象、名称、标志物等有某一城市特色的事物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场景、对白、主题表现出来,以达到宣传城市形象目的的传播活动。[8]”以人物故事延伸,实现与受众情感双向互通,增强城市民众对家乡自豪感和外地受众对城市向往,诠释出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风貌,实现“南京景点、南京故事、南京拍摄”三位一体的影视品牌宣传方式。

在微观层面,搭建培育孵化的平台,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建立相应的资助基金,专项奖励“城市记忆”影视品牌创作。同时注意在讲述历史掌故、人物列传时,不能为迎合观众、制造商业卖点而随意篡改史实,而应该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与创作方法的戏剧性、写意性相结合,打造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例如江苏中天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国家机密》系列(、)、《玉卿嫂》()、《北平往事》()等剧作,在央视相关频道播出后反响热烈,打造出“现代谍战剧”的文化品牌;福纳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改编苏童、叶兆言、黄蓓佳等江苏作家的文人小说,推出《离婚指南》()、《新乱世佳人》()、《派克式左轮》()、《风月·恶之花》()、《红粉》()等一系列“中国新文人电视剧”[1],在全国影视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收视高潮,提升“城市记忆”影视品牌知名度。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简称CIFF)是以高等艺术院校为发展基地,由国内各高校影视学术研究群体和工作室策划、筹备、组织,并举办民间独立影像展映活动。组委会设在南京,多年来通过CIFF平台发掘诸多青年导演,帮助其实现创作梦想,让独立制作的原创声音从南京发出,走向世界。

(二)拟态景观式记忆:影视型景区建设

景观,与记忆和地方认同紧密相关,经常被人们称为具有“记忆仓储”的作用。法国地理学家菲利普?潘什梅尔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静寂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作为一种拟态反映现实的景观,“影视型景区”即“电影和电视引致的景区”(MovieandTVInducedScenicRegion)[9],被认作是一种独特的实体记忆。迄今为止,全国有多家城市建造了影视型景区,这些景区无一例外与城市记忆产生情感勾连。例如上海车墩影视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基地、无锡中视影视基地、河北涿州影视基地、银川华夏西部影视城和广东中山影视基地等不仅是影视拍摄基地,所在地也成为黏着、聚拢游客目光、符合地域文化表征的焦点。通过例如无锡中视的三国水浒城,上海车墩的“南京路”民国风,浙江横店的秦皇宫、清明上河图这种物质性、象征性记忆的影视文化景观,不仅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更丰富了城市的旅游形象和文化磁场。

早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构想在南京建立一所被誉为‘东亚之冠’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即把玄武湖至紫金山一带打造成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电影摄制基地。”[10]但随着政治的腾挪跌宕与文化向心力转移,这一构想被搁浅,中国电影也逐渐形成了以上海和港台为中心的“双城”格局。以至于提到民国时期的城市影像,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被誉为“东方巴黎”,风格声色犬马、光影流曳的上海,而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似乎远离尘嚣,影视语言呈现出偏硬冷的政治气韵。从历史地位来看,南京见证了辛亥革命的兴起、国民政府的兴衰荣辱和解放战争的钟山风雨,在南京整合“民国影视”资源,建立主营民国建筑的摄影基地,可以就地取材,筑巢引凤,打造影视中的“民国建筑群”,更贴切展示“民国题材”影视剧的风格。

南京市政府投资50亿元重点打造了溧水石湫影视基地(又称“江苏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即国内首家以“民国景观”为特色的国家级影视拍摄制作基地。不妨借鉴美国环球影城、迪斯尼乐园和横店影视基地的运筹设计,将其打造成一个集影视拍摄基地、影视文化传播、观光旅游专线、餐饮娱乐互动、影视衍生物开发为一体,环境交互式的大型综合影视文化休闲旅游景区。同时以建筑为形,以文化为魂,着力设计赋涵城市文韵的舞台剧,以杭州宋城的《宋城千古情》和西安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大唐》等大型歌舞剧的成功经验为他山之石,精心编排策划,不断促进影视型景区规模化、主题化、地标化,使之成为城市形象一张独具魅力的影视名片。

(三)触媒聚焦式记忆:影视节事传播

“在信息传播多元化、全球化、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现实语境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需要借力于节事活动的助推。[11]”属于应用传播学范畴的“节事传播”是一种触媒聚焦式记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形式,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形象传播、招商引资,提升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青奥会期间,“注意力经济理论规律下导引出至少为期十余日的南京中心论时代[12]”,利用其产生的聚媒效应,创立和探索富有特色的影视节事活动的新闻中心传播体制,通过电视屏幕、节庆会展、网络流媒体、电影院广告和户外电子屏幕播放城市形象宣传片和城市热点新闻,汇集城市舆论,短时间内引导公众视线,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以影视节事传播为例,欧洲三大电影节分别让法国戛纳、德国柏林和意大利威尼斯三座城市名声大振,同样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日本东京电影节、韩国釜山电影节以及我国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所在城市定期吸引世界目光的重要手段。通过申请承办我国电影界最为盛大的活动——“金鸡百花电影节”(其中,26届电影节已先后由26个城市轮流承办),借“节”为“媒”,以知名导演、演员广泛的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cyadian.com/schd/52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