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之中,两条江流静静相遇,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山的阻隔与水的通路之间,赣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宋城,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智慧,静静诉说着它的故事。这里的诗词传颂千年,每一首诗都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而宋韵风雅,更是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标签。
在这片土地上,章江与贡江汇聚成了赣江,也成为了这座古城的名字。这座古城,便是江西赣州。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在苏东坡的笔下留下了不朽的传奇。苏东坡曾为赣州写下《虔州八境图》八首,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赣州的美景,更见证了苏东坡与这座城市的深厚情谊。紧邻八境台北面,一座别具一格的建筑向外突出,那是清代为加强赣州城的防御工事而兴建的八境台炮城。这座炮城巧妙地分为上下两层,并设有18个藏兵洞,洞上还巧妙地布置了射击孔和瞭望孔,以便在战时进行高效的防御和攻击。八境台炮城坐落于此,其核心使命在于守护三江口要冲。这里,章江、贡江以及赣江的船只往来皆可尽收眼底,使得炮城能有效地发挥其防御功能。三面环水的地理优势,使得赣州成为了一座难以攻破的“铁城”。章江蜿蜒曲折的河床所围成的河套地带,地势宽敞,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一批来自赣州古城墙的珍贵铭文砖,在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后,终于回归故土。这些城砖上的铭文,如同历史的见证者,将赣州人民抵御自然灾害、顽强守护家园的壮丽篇章镌刻下来,成为一部生动的千年史书。年前,一位制砖匠人将砖坯送至晾晒之地,此时,他家中饲养的猫咪好奇地靠近,一跃而上,在砖坯上留下了深刻的爪印。自此,这块砖便承载了年前制砖匠人与他的猫咪的温馨时光。赣州古城墙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末五代,至今已逾千年。北宋时期,城墙得以大规模修缮,形成了现今所见之壮观景象。城墙平均高度达7米,全长约为米,四座城门与三座炮城依旧屹立,垛墙、马面等设施也得以完好保留。因此,赣州古城墙被誉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宋代砖城墙,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赣州,这座拥有千年建城史的城市,在其历史长河中经历了80余次的城墙修缮。城墙砖上的纪年铭文,无声地记载了这座城市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其中不乏水患与战乱的洗礼。然而,尽管历经沧桑,赣州却依然屹立不倒,这得益于宋代时期修建的福寿沟排水防洪工程。这项古老的工程已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至今仍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使得赣州在暴雨侵袭时能够安然无恙,免受内涝之苦。因福寿沟地下暗渠的形状酷似篆书的“福”字和“寿”字,故而得名。此外,福寿沟还包括地面上的明沟和水塘工程。每逢大雨,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入这些水塘中。总长12.6千米的福寿沟,沿着古街的布局走向铺设,巧妙利用地形差异,确保沟渠内的水流能迅速排至城外。为防范洪水期江水倒灌,福寿沟巧妙设计了单向开启的水窗。在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城内的积水可经由水窗顺畅排出至江中。而当洪水来袭、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江水的压力会顶住水窗,从而有效阻止江水倒灌入排水渠,进而保障古城免受洪水冲击。在遥远的宋代,赣州人民已运用“海绵城市”的智慧,巧妙构建了福寿沟排水系统。历经千载,福寿沟虽经多次修缮,却依旧守护着这座古城。城墙与福寿沟,宛若赣州城的坚不可摧的支柱与奔腾不息的生命线,共同铸就了这座千年宋城的辉煌。时至今日,漫步在赣州古城的街巷间,依然能感受到宋代街道的韵味与风采。赣州,这片客家人的“大本营”,孕育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在这里,每一名客家孩童的童年记忆中,都少不了一顶别具特色的铃帽。这顶帽子不仅绣工精美,更巧妙地搭配了手工錾刻的“八仙”银饰,寓意着客家人如同八仙过海,各展神通。历史上,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为了寻求安宁,大批民众纷纷南迁。他们沿着赣江逆流而上,直至赣州,这片位于赣江最南端的土地。赣州地处偏远,水路交通的尽头,便成为了他们新的家园。清朝初年,客家人历经27载辛勤努力,终于建成这座雄伟的燕翼围。燕翼围不仅被誉为现存最高的客家围屋,其墙体之厚实亦属罕见。高达14米以上的墙体厚实稳固,围屋仅设一进出口,以增强其防御性。在此,上百户客家人同住一屋,共享一片天井,其紧密团结的精神可见一斑。
燕翼围内共计间房,其中至少四分之一的房间被精心布置为粮仓,储备充足粮食,确保在战乱或被围困时,族人能在围屋内安然生活逾一年之久。此围屋不仅作为民众的居住之所,更是一处坚不可摧的军事堡垒。燕翼围的每个角落都矗立着一座十余米高的炮楼,其各层均精心布置了炮孔、枪眼,以及包裹铁皮的围门,用以防御外敌和野兽的侵扰。客家人为此构建了一套严密的防御系统,并世代相传,始终保持着聚族而居的传统。如今,在赣州这片热土上,客家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约占当地人口的95%。这座城市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家儿女,让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赣州因此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枢纽,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借鉴、共同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cyadian.com/scyy/13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