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

李白杜甫,成仙成圣,但有一点却远不及好友


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601.html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各个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诗歌是唐朝的标志之一,涌现出了无数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高适,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三位呢?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生活在同一个年代,李白比高适大3岁,比杜甫大11岁。李白和高适都活了61岁,杜甫活了68岁,都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大唐从盛向衰的转折期。最值得说道的是,这三位不但写诗齐名,而且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最后却不欢而散。

公元年,天宝三年,43岁的李白和32岁的杜甫在洛阳相遇了。当时的李白,名满天下。刚刚从皇宫辞官,到东都洛阳散心。杜甫也已经很有诗名,得到李邕、王翰等大家的赏识,只是科考不顺。好在当时的杜甫,家境还算不错,因此到处游玩,也恰好来到洛阳,见到了偶像李白。两人相谈甚欢,并约好在梁宋再聚。到了这一年的秋天,两人如约而至,在此又遇到了40岁的高适。这里是高适的家。高适年轻时北游燕赵,在边疆当过一段幕僚,后来考试不中,就回家呆着去了。高适定居在宋城,属于睢阳。安史之乱中,著名的张巡睢阳保卫战就在这里。

这三位著名的诗人,李白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壮志难酬。好不容易得到君王赏识,但很快就厌倦了御用文人的差事。而高适、杜甫都是屡考不中,仕途无望。三个人可以说当时都不得志,没啥正事可干。三人一起漫游,指点江山,纵谈天下,渴了大口喝酒,困了挤一床睡觉,十分畅快。这是三人第一次聚会。同时,约好了下一次见面的时间。

公元年,也就是第二年,三人又见面了。这一次,仍然是李白和杜甫先见面,在一起呆了3个多月,后来高适又来了,三人都去齐州拜访著名文学大家李邕。但是。三个人不是一起去的。李邕对杜甫十分赏识,亲自邀请杜甫来喝酒。当时杜甫33岁,李邕快70了,可见杜甫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但是,李邕对同杜甫一起游玩的李白就不待见了,根本没有邀请李白。为啥?原来,李白在20年前,曾经见过李邕。当时的李白很狂,李邕就不喜欢这种狂妄自大、行为轻浮的后生。为此,李白还专门写诗讽刺李邕,这首诗也是很有名气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虽然如此,已经成熟不少的李白,还是和高适去拜见了李邕。此后,李白与杜甫、高适再未相见。李白开始修道,游历各地道观。杜甫去了长安,继续考试,但一直考不上,又没有门路,朝廷给他个小官还不愿意干,困守长安十年。高适则去了西北边疆,到了著名将领高仙芝的府中当幕僚。三人的路线都不一样,本来没有什么瓜葛了。但是,一场安史之乱改变了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也深深地影响了三个人的友情。

十年后,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出逃四川,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军平叛,后在灵武登基。各位王子也都领军驻守一方。杜甫跟王维一道,在长安被叛军抓住。后来听说郭子仪大军到来,冒险逃了出来投奔李亨,被任命为左拾遗,算是进入仕途了。但好景不长。当时有位丞相叫房琯,属于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喜欢空谈的一个人。房琯不懂军事,领军平叛打了大败仗。又因为府上门客董庭兰以权谋私,被皇帝呵斥。董庭兰就是董大,著名音乐家,与许多名人都有交往。高适就曾写过著名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后来房琯被政敌诬陷被贬。杜甫跟房琯关系很好,为布衣之交。为此,杜甫向皇帝上书称:罪细不宜免大臣。皇帝很生气,想问杜甫的罪。好在丞相张镐力保,说杜甫如果因言获罪,就没人敢说话了。皇帝这才饶了他。可是,杜甫居然不依不饶,仍旧继续上书,终于把皇帝惹烦了,贬出京城,到华州当司功参军。因为很没意思,杜甫就弃了官,来到成都。再后来漂泊各地,穷困潦倒,甚至几天吃不上饭,最后死于一艘船上,晚景十分凄凉。但正是这段时间的磨难,杜甫写了很多名作,铸就了“诗圣”的名声。在这段时间,高适对杜甫常有资助。众人都知道,杜甫崇拜李白,给李白写了很多诗,其实,杜甫给高适写的诗更多。高适因为在长安也呆了几年,所以和杜甫的交往也持续了几年。

这个时期的李白干啥呢?当时,李白本来在庐山修道,况且已经50多岁,不想再管人间是非了。但是,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手握重兵,数次邀请李白下山相助。李白最后禁不住劝,或者还是想为国出点儿力,于是就下山到永王府当幕僚。但是,李白不知道,已经登基的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肃宗,对手握重兵的永王李璘十分猜忌,命李璘到四川陪太上皇唐玄宗去。李璘当然不干,反而引兵东巡。李白还傻乎乎地写了《永王东巡歌》。结果,唐肃宗派兵剿杀永王的军队。

可巧了,带兵剿杀永王的,正是李白的好友高适。三人别后这10年中,高适先在高仙芝府当幕僚,培养了一定的军事素质。后来受到老家睢阳太守张九皋的推荐,中了科举。一开始在长安当个小官,后来还是怀念戎马生涯,就又去了西北,当大将哥舒翰的掌书记。后来,哥舒翰奉命守潼关失败,高适跟随唐玄宗逃至成都,官至监察御史。这时,永王李璘抗命东巡,其他大将都在北方前线,能打仗的没几个人了。而高适当初就反对让各王分别领兵抗敌的政策。于是,唐肃宗就召高适来商议如何对付永王,后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率兵征剿永王。高适毕竟在野战军干过,况且还跟着高仙芝、哥舒翰这样的名将,所以,军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另外,唐朝军队当时能打的很少。永王的军队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仅仅几个月,永王就在丹阳被高适打败了。

李白一开始逃了出来,后来又在浔阳被抓住了。这时,李白就给好友高适写信求救。李白的妻子也四处托人,找到了高适。但高适并没有回应李白,还烧毁了以前跟李白往来的书信。最终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到达白帝城,遇到大赦,高兴地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而李白对高适的友情也到头了,当年那个手挽着手、抵足同眠的好兄弟,亲自打败了自己拥护的永王,自己落难了竟然还见死不救啊。

其实,李白是错怪了高适。高适不救李白,那是因为高适在皇帝面前立下军令状,是替皇帝分忧铲除永王势力的。这是一场十分关键的政治斗争。当初,杜甫就是因为不讲政治,被贬出京,困顿一生。李白岁数这么大了,对于政治还是这么天真,对上层的政治斗争毫无分辨能力,以至于误投罗网,晚节不保。如果不是“诗仙”的名头,还有几位朋友相助,怕是小命难留。

高适亲历了朝廷变故、潼关兵败、父子兄弟争权,深知当前保持正确政治立场,团结一致平叛的重要性。坚决平灭永王叛乱,是集中力量对付安史之乱的重要一节。只有稳定了永王控制的江淮富庶之地,唐朝才有足够的财力打击叛军。就在这时,叛军正在全力进攻睢阳,也就是高适的老家,目的也是打通通往江南的通道,掠取足够的军资。睢阳距离丹阳,有千里之遥,是叛军进入江南最后的防线。张巡依靠一帮老弱残兵坚守睢阳,阻止了叛军南下占领江南。而高适平灭永王后,受丞相张镐统辖,马不停蹄北上支援睢阳。这时睢阳城已破,张巡等人已经殉国,高适的家乡,8万人只剩了几百人。但睢阳保卫战达到了阻止叛军南下江南的目的。

可以说,这一年,是决定唐朝命运的一年。在这一关键时刻,高适没办法照顾李白这个站错了队的朋友,两人是敌对阵营的。更别说高适作为平叛的主帅了,丝毫也不能表露出对叛军人员的同情。高适不救李白,虽然看上去不近人情,然而却是正确的选择,否则就是假公济私。况且军务紧急,高适估计也是有心无力。说起来,只能说,李白、杜甫,虽然被称作诗仙、诗圣,但终归不是治国理政的高手,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和智慧,而且,在仕途上颇有一些傲气,有点儿眼高手低,缺乏耐心。比起李白、杜甫,高适显然更做得更好。也许高适跟李白、杜甫玩了两次,觉得像他们这么潇洒,还真不是个事,“男儿本是重横行”,就主动到艰苦地区从基层开始锻炼,终于积累了实践经验,最终得以独当一面,进爵封侯。

人们欣赏李白的潇洒,其实李白的内心也是很苦闷的。人们同情杜甫的苦难,其实杜甫的内心也是高傲的。人们惯于为李白、杜甫打抱不平,但是,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如果真让李白或者杜甫当宰相,你觉得他们能当好吗?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cyadian.com/scqy/11671.html


当前时间: